我看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望穿秋水

望穿秋水

晋.葛洪《西京杂记》:“卓文君姣好,眉如远山,目如秋水。”

唐.白居易《寄微之》诗:“白头吟处变,青眼望中穿。”

元.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望穿他盈盈秋水,蹙(cù)损他淡淡眉山。”

秋水明净澄澈,用以比眼睛。望穿秋水用以形容对异地亲人的殷切盼望。

清.蒲松龄《聊斋志异.凤阳士人》:“望穿秋水,不见还家,潸潸泪似麻。”


述宾 眼睛都要望穿了。形容殷切盼望。语本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3本2折:“你若不去啊,望穿他盈盈秋水,蹙损他淡淡春山”。《聊斋志异·凤阳士人》:“~,不见还家,潸潸泪似麻。”△多用于描写盼望之语。→望眼欲穿


望穿秋水”形容热切盼望却久候不至的神情与心态,犹言 “望眼欲穿”。

“秋水”指什么呢? 为什么说 “望穿”呢?

“秋水”,这里不是指自然界秋天里的水,而是代指美女的眼睛。人们把秋水比喻清澈的眼波,如袁桷 《题美人图》: “望幸眸凝秋水,倚愁眉簇春山。”像秋水般清澈明亮的眼波又谓之 “秋波”,如言 “秋波传情”、“暗送秋波”,即谓眉目传情之意。“波”即指眼神。

“秋水”、“秋波”皆喻美目而言。“望穿秋水”即言 “望穿了眼睛 ( 望眼欲穿) ”之意。有首歌词有一段唱道: “望穿秋水,不见伊人的倩影。更残漏尽,孤雁两三声。往日的温情,只换得眼前的凄清。梦魂无所依,空有泪沾襟……”其渴望思至之情溢于言表。“望穿秋水”那种热切、巴望、焦虑、祈愿等复杂难言的心态神情,不是一般人所能亲历或理解的。


【词语望穿秋水】  成语:望穿秋水汉语词典:望穿秋水

猜你喜欢

  • 百日至三公

    同“百日屡迁”。清唐孙华《闲居写怀》诗之六:“荀爽起布衣,百日至三公。”【典源】《三国志·魏书·荀或传》裴松之注引晋·张璠《汉纪》 曰:“ (荀)爽字慈明,幼好学,年十二,通《春秋》、《论语》,耽思经

  • 言岂一端而已

    一端:一面。 说话岂可只说一面。 表示看问题要全面。语出《礼记.祭义》:“夫言岂一端而已。”宋.李觏《原文》:“古人之言,岂一端而已矣?夫子于管仲,三归具官,则小之;合诸侯,正天下,则仁之:不以过

  • 北窗开了

    同“北窗高卧”。宋刘克庄《水龙吟.己亥自寿二首》词:“把东篱掩定,北窗开了,悠然酌,颓然睡。”

  • 虽无老成人,尚有典刑

    老成人:年高有德之人。典刑:旧法常规。刑,通“型”。 虽然身边没有年高德劭之人,但还有成法可以依傍。语出《诗.大雅.荡》:“虽无老成人,尚有典刑。曾是莫听,大命以倾。”《后汉书.孔融传》:“与蔡邕素

  • 陈红

    源见“陈陈相因”。又《汉书.贾捐之传》:“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。”颜师古注:“粟久腐坏,则色红赤也。”后因以“陈红”指陈年的太仓粮谷。宋苏轼《再和并答杨次公》:“聊复艤舟寻紫翠,不妨持节散陈红。”宋程

  • 嚼肉过屠门

    同“屠门大嚼”。明徐渭《寄郦绩溪仲玉》诗:“谁能嚼肉过屠门,瘦杀鸾栖一枝棘。”

  • 狗监知

    同“狗监揄扬”。宋方岳《旅思》诗:“无诗传与鸡林去,有赋羞令狗监知。”

  • 君举必书

    举:举动。 国君的一举一动,必定要书于史策。 旧时常用以告诫国君举措不可不慎。语出《左传.庄公二十三年》:“君举必书。书而不法,后嗣何观?”《汉书.艺文志》:“古之王者,世有史官,君举必书,所以慎

  • 济济多士,文王以宁

    济济:众多的样子。文王:周文王姬昌。宁:安宁。 众多的优秀人材,文王借以安宁。 赞美周王能使用人材,达到长治久安。语出《诗.大雅.文王》:“济济多士,文王以宁。”唐.崔融《吏部兵部选人议》:“夫唐

  • 椿萱

    同“椿庭萱草堂”。唐牟融《送徐浩》诗:“知君此去情偏切,堂上椿萱雪满头。”【词语椿萱】   汉语大词典:椿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