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斗酒彘肩

斗酒彘肩

参见“鸿门彘肩”。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于是张良至军门,见樊哙。樊哙曰:‘今日之事何如?’良曰:‘甚急。今者项庄拔剑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’哙曰:‘此迫矣,臣请入,与之同命。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,樊哙侧其盾以撞,卫士仆地,哙遂入,披帷西向立,瞋目视项王,头发上指,目眦尽裂。项王按剑而跽 (ji) 曰:‘客何为者?’张良曰: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。’项王曰:‘壮士,赐之卮酒。’则与斗卮酒。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项王曰:‘赐之彘肩。’则与一生彘肩。樊哙覆其盾于地,加彘肩上,拔剑切而啗之。项王曰:‘壮士,能复饮乎?’樊哙曰:‘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’”《史记·樊郦滕灌列传》、《汉书·樊哙传》亦载,文大略同。

【今译】 楚汉相争时,项羽在鸿门设宴请沛公刘邦,计划在宴会上杀他。席上项庄拔剑起舞,想乘机刺杀刘邦,情势危急。张良至营门告诉樊哙,樊哙即持盾撞倒卫士闯入,目瞪项羽,怒发上指,项羽按剑戒备,问是谁? 张良说是刘邦的陪乘樊哙。项羽赐樊哙斗酒和生猪腿,樊哙一饮而尽,将猪腿放在盾上,用剑切着吃,并表示决不怕死 樊哙的言行震慑了项羽,使其谋害刘邦的计划未能实现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言行豪壮,勇敢无畏。

【典形】 斗酒彘肩、鸿门一彘肩、咀彘肩、彘肩酒、割彘肩、噉彘肩。

【示例】

〔斗酒彘肩〕 宋·刘过《沁园春·寄辛承旨》:“斗酒彘肩,风雨渡江,岂不快哉!”

〔鸿门一彘肩〕 清·王夫之《读甘蔗生遣兴诗》:“婷婷三尸队, 且噉鸿门一彘肩。”

〔咀彘肩〕 晋·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樊抗愤以卮酒,咀彘肩以激扬。”

〔彘肩酒〕 宋·陆游《遣兴》:“壮心易尽彘肩酒,义气肯贪熊掌鱼。”


【词语斗酒彘肩】  成语:斗酒彘肩

猜你喜欢

  • 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

    行:指外出。坐:指在家。 元明戏剧小说中的熟语。意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改名换姓。 表示办事堂堂正正,敢于负责。语出元.无名氏《争报恩》一折:“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,某宋江哥哥手下第十二个头领,金

  • 涸辙之枯

    同“涸辙之鲋”。《剪灯新话.三山福地志》:“但愿捐斗水而活涸辙之枯。”见“涸辙之鲋”。《剪灯新话·三山福地志》:“新正在尔,妻子饥寒,囊乏一钱,瓶无储粟。向者银两,今不敢求,但愿捐斗水而活~,下壶飧而

  • 一弹指

    佛家语。指极短的时间。《翻译名义集.时分.刹那》:“俱舍云:‘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。’”唐代白居易《禽虫十二章》诗:“何异浮生临老日,一弹指顷报恩仇。”宋代苏轼《过永乐文长老已卒》诗:“三过门间老病

  • 照天蜡烛

    宋欧阳发《先公事迹》:“陈公阴访之民间,得俚语,谓公(指欧阳修)为‘照天蜡烛’。”后遂用以为对廉正官吏的美称。宋孔平仲《孔氏谈苑.照天蜡烛》:“田元均治成都有声,人有诉讼,其懦弱不能自伸者,必委曲问之

  • 望文生义

    文:文字,这里指字面。只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,不求确切了解词句的内容。清.叶廷琯《吹网录.胡注望文生义之误》:“昔顾涧翁谓梅磵虽熟乙部,间有望文生义,乃违本事。”《孽海花》四回:“第一个时期,是开创时期

  • 范甑生尘

    汉代范冉,字史云,曾为莱芜长。后隐居守贫,有时断炊。闾里为之歌日:“甑中生尘范史云,釜中生鱼范莱芜。”以形容其贫困之状。甑:瓦钵,盛饭之具。见《后汉书.范冉传》。

  • 爱才若渴

    爱才:爱慕贤才。若渴:好像口渴想喝水一样。指爱慕贤才,像口渴想喝水一样。王时敏(1591-1680年),字逊之,号烟客,又号西庐老人,太仓(今江苏太仓县)人。明崇祯初年,因祖父王锡爵曾为明万历时大学士

  • 伯鸾妻

    源见“举案齐眉”。指贤德的妻室。清赵翼《题蒋心馀归舟安稳图》诗:“难得令家总高致,介之推母伯鸾妻。”

  • 敲碎唾壶

    同“唾壶击缺”。清杜文澜《无闷.鹿潭病痁谱此以代七发》词:“长剑当年,敲碎唾壶,豪气都无千古。”【词语敲碎唾壶】   汉语大词典:敲碎唾壶

  • 人人自以为得大将

    各人都认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。 形容人们自我估价很高。语出《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:“何曰:‘王素慢无礼,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,此乃信所以去也。王必欲拜之,择良日,斋戒,设坛场,具礼,乃可耳。’王许之。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