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张耳陈馀

张耳陈馀

此典指张耳、陈馀由断颈无悔的刎颈之交到互相攻杀。后以此典比喻势利之交,不能善始善终。张耳(?——前202年),大梁(今河南开封)人。战国末为魏国外黄(今河南民权西北)令。秦末与陈馀同从武臣北定赵地。武臣为赵王,他任丞相。项羽分封诸侯王时,张耳被封为常山王。后投奔刘邦,改立张耳为赵王。陈馀(?——前204年),大梁(今河南开封)人。秦末陈胜起义后,他与张耳从武臣占据赵地。武臣被杀后,他又与张耳立旧贵族赵歇为王。后与张耳绝交,并击走张耳,自为代王(治代,今河北蔚县西南)。在韩信、张耳率军破赵战中,陈馀兵败被杀。当初,陈馀年纪轻,用对待父辈的态度对待张耳,两人结成生死与共、断颈无悔的刎颈之交。后张耳和赵王赵歇逃进巨鹿(今河北平乡县西南)城,秦军王离包围了那里。经解救,赵王赵歇、张耳才得出巨鹿城,拜谢各国将领之援救解围。张耳与陈馀见面,责怪陈馀不肯援救赵王,陈馀发怒说:“想不到您对我怨恨如此之深!难道您以为我舍不得放弃将军职位吗?”于是解下印信推给张耳。张耳也愕然不接受。陈馀起身上厕所。宾客中有人劝说张耳收取印信,张耳便佩上了陈馀之印信,接收了他的部下,陈馀回来,也埋怨张耳不让还印信,于是快步走出。张耳又接收了他的军队。陈馀只跟他手下亲信几百人去到黄河沿岸湖沼中捕鱼打猎。从此以后,陈馀、张耳之间有了裂痕。在汉高祖(刘邦)二年(前205年),汉王刘邦向东进攻楚项羽,派使者通告赵国,希望与赵国一起进军。陈馀说:“汉王杀掉张耳,我便追随。”当时汉王刘邦找到一个相貌跟张耳相象的人杀了,拿他人头送给陈馀。陈馀便派兵协助汉王。汉王在彭城(今江苏徐州)以西打了败仗,陈馀也察觉到张耳没有死,就背叛汉王刘邦。汉高祖(刘邦)三年(前204年),韩信已经平定了魏(今山西中部和东南部)地,刘邦派张耳和韩信在井陉(今河北井陉县东北井陉关)打败了赵军,在泜(zhī指)水(今河北省槐河)边杀死了陈馀。此典又作“耳余”、“张陈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89《张耳陈馀列传》2571、2578、2580、2582页:“馀年少,父事张耳,两人相与为刎颈(割头)交。”“张耳与赵王歇走入巨鹿城,王离(秦将)围之。”“于是赵王歇、张耳乃得出巨鹿,谢诸侯。张耳与陈馀相见,责让陈馀以不肯救赵,”“陈馀怒曰:‘不意君之望(怨恨)臣深也!岂以臣为重(珍惜)去将哉?’乃脱解印绶(Shòu寿,系印之丝带),推予张耳。张耳亦愕不受。陈馀起如(去往)厕。客有说张耳曰:”“张耳乃佩其印,收其麾(huī辉)下(部下)。而陈馀还,亦望张耳不让(不让还印绶),遂趋出。张耳遂收其兵。陈馀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。由此陈馀、张耳遂有郤(xì细,通“隙”,缝隙;裂痕)。”“汉二年,东击楚,使使告赵,欲与俱。陈馀曰:‘汉杀张耳乃从。’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,持其头遗陈馀。陈馀乃遣兵助汉。汉之败于彭城西,陈馀亦复觉张耳不死,即背汉。汉三年,韩信已定魏地,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,斩陈馀泜水上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曾巩《杂诗》之一:“张陈贫时交,干戈忽相逐。” 宋·范成大《次韵龚养正病中见寄》:“瘠肥邈尔自秦越,势利纷然皆耳馀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神游

    足迹未到而心神往游其地。《列子.黄帝》:“(黄帝)昼寝而梦,游于华胥氏之国。……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,神游而已。”《淮南子.俶真训》:“是故身处江海之上,而神游魏阙之下,非得一原,孰能至于此哉!”宋代苏

  • 画地成沼

    旧题晋.葛洪《西京杂记》卷三:“淮南王好方士,方士皆以术见。遂有画地成江河,撮土为山岩,嘘吸为寒暑,喷嗽为雨雾。”传说汉代有方士有“画地成江河”等神术。后遂以“画地成沼”作为咏喻方士法术的典故。唐.秦

  • 一家之说

    见“一家之言”。《旧唐书·陆贽传》:“听~则例理可征;考历代所行,则成败异效。”【词语一家之说】  成语:一家之说汉语大词典:一家之说

  • 把蟹螯

    《世说新语.任诞》:“毕世茂(卓)云:‘一手持蟹螯,一手持酒杯,拍浮酒池中(《晋书.毕卓传》池作船),便足了一生。’”晋吏部郎毕卓性嗜酒,他曾对人说,能得酒满船,四时美味菜肴放在船头,右手持酒杯,左手

  • 为者常成,行者常至

    汉.刘向《说苑.建本》(卷三):“梁丘据谓晏子曰:‘吾至死不及夫子矣。’晏子曰:‘婴闻之:为者常成,行者常至。婴非有异于人也,常为而不置,常行而不休者,故难及也。’”春秋时齐国大夫梁丘据认为自己到死也

  • 牛渚泛舟

    源见“咏史船”。指泛舟夜游赏月。唐羊士谔《郡中玩月寄江南李少尹虞部孟员外》诗之二:“凤池分直夜,牛渚泛舟年。”

  • 折冲口舌

    源见“折冲樽俎”。指通过谈判,以舌战取胜。宋苏洵《送石昌言为北使行》:“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,折冲口舌之间足矣。”

  • 刻木难对

    源见“刻木为吏”。指狱吏之残酷可怕。唐柳宗元《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鉴昭明人心感悦》诗:“刻木终难对,焚芝莫改芳。”

  • 射工含沙

    同“含沙射影”。宋黄庭坚《演雅》诗:“天蝼伏隙录人语,射工含沙须影过。”清尤侗《周栎园司农席上赋赠》诗:“盛名所集谤亦起,射工含沙应龙囚。”

  • 皱恒河

    源见“观河皱面”。喻人生易老。明袁宏道《述怀》诗:“寐来趋夜壑,老去皱恒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