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张冠李戴

张冠李戴

比喻名实不符或误此为彼,而弄错了对象。明代田艺蘅《留青日札》卷二十二“张公帽赋”:“谚云:‘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。’有人作赋云:‘物各有主,貌贵相宜;窃张公之帽也,假李老而戴之,’”


主谓 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。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。柳建伟《苍茫冬日》:“岁月流得记忆都断断续续的,就弄出了一些~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发生错误判断方面。


解释冠:帽子。把姓张之人的帽子戴到姓李之人的头上。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。

出处明·钱希言《戏瑕》卷三:“张公帽儿李公戴。”

明代文人钱希言在其著述《戏瑕》卷三“张公吃酒李公醉”条下记载了这条成语的来源和演变。唐代武则天时,民间有“张公吃酒李公醉”的歌谣。张公即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,他们是武则天的宠臣,专权跋扈,朝廷百官无不害怕,甚至武则天的侄子也都争相巴结他们。武则天晚年,朝政也多由他们兄弟专擅。李公即后来的唐中宗李显。张氏兄弟深得恩宠,花天酒地,李显当时作为太子只能装糊涂,才能保全自己的地位。所以老百姓就用此歌谣讽刺张氏兄弟受宠而李显装糊涂的荒唐现实。到宋代由此又演变出了“张公帽儿李公戴”以及“张三有钱不会使,李四会使却无钱”等谚语,表示弄错了对象或事实。

例句

他把李白的《将进酒》说成是苏轼写的,真是张冠李戴。


【词语张冠李戴】  成语:张冠李戴汉语词典:张冠李戴

猜你喜欢

  • 声明

    源见“声明文物”。原谓声音与光彩,后以喻声教文明。南朝 齐谢朓《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》:“文物共葳蕤,声明且葱蒨。”五代 李宏皋《溪州铜柱记》:“天人降止,备物在庭,方振声明,又当昭泰。”【词语声明】 

  • 学颦眉

    同“学捧心”。晋戴逵《放达为非道论》:“美西施而学其颦眉,慕有道而折其巾角。”

  • 博士买驴

    北齐.颜之推《颜氏家训.勉学》:“田里间人,音辞鄙陋,无所堪能。问一言辄酬数百,责其指归(责,责求,索取;指归,意旨,意向),或无要会。邺下谚云:‘博士买驴,书券三纸,未有驴字。’使汝以此为师,令人气

  • 礼轻人意重,千里送鹅毛

    见〔千里送鹅毛,礼轻人意重〕。

  • 灵和标格

    同“灵和柳”。唐韩偓《柳》诗:“无奈灵和标格在,春来依旧褭长条。”

  • 十步芳草

    汉.刘向《说苑.谈丛》:“十步之泽,必有香草;十室之邑,必有忠士。”汉.王符《潜夫论.实贡》:“夫十步之间,必有茂草;十室之邑,必有俊士。”芳草、茂草都比喻贤人或才士。“十步之内,必有芳草”比喻处处都

  • 绝少分甘

    《孝经援神契》:“母之于子也,鞠养殷勤,推燥居湿,绝少分甘。”宋均注:“少则自绝,甘则分之。”绝:拒绝。甘:美食。如果食物少自己就不吃,若有美食则必分给别人。后指不图享受,自己刻苦,待人优厚。亦作“绝

  • 弄玉吹笙

    同“弄玉吹箫”。《红楼梦》七八回:“素女约于桂岩,宓妃迎于兰渚。弄玉吹笙,寒簧击敔。”

  • 相如渴

    同“相如病渴”。唐李商隐《汉宫词》:“侍臣最有相如渴,不赐金茎露一杯。”【词语相如渴】   汉语大词典:相如渴

  • 折群儒角

    源见“五鹿角折”。形容人学识渊博,多才善辩。清汤右曾《上玉峰徐公》诗:“六经屡折群儒角,九服齐扶大雅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