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巧言令色

巧言令色

也作“巧言善色”。形容花言巧语,内藏祸心而外露和悦。传说虞舜在位时期,大臣皋陶和禹共同讨论天下大计和治国安民之道。皋陶说,重要的在于知人善任,把臣民治理好。禹说,完全做到这些,连帝尧都感到困难啊!知人善任,那才是有智慧的人,有智慧才能用人得当,能够把臣民治理好,便是给他们以恩惠,这样臣民当然会把恩惠记在心中。既然聪明而有恩德,还怕什么欢兜,何必迁徙流放苗民,又何必害怕那些花言巧语、搞献媚取宠的人呢?

【出典】:

尚书·皋陶谟》:“皋陶曰:‘都,在知人,在安民。’禹曰:‘吁,咸若时,惟帝其难之。知人则哲,能官人。安民则惠,黎民怀之。能哲而惠,何忧乎欢兜,何迁乎有苗,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!’”

【例句】:

论语·学而》:“子曰:‘巧言令色,鲜矣仁!’” 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’” 《管子·任法》:“美者以巧言令色请其主,主因离法而听之,此所谓美而淫之也。” 《史记·夏本纪》:“能知能惠,何忧乎欢兜,何迁乎有苗,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?”


并列 令,美好。言辞说得很巧妙动听,脸色装得很和善可亲,以讨好他人。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何畏乎~孔壬。”《论语·学而》:“~,鲜矣仁!”△贬义。用来形容虚伪丑态。↔正言厉色


解释巧言:表面好听而实际虚伪的话。令色:伪善、谄媚的脸色。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、取悦他人。

出处尚书·皋陶谟》:“能哲而惠,何忧乎兜?何迁乎有苗?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?”

相传皋陶为舜的大臣,掌管刑法狱讼,因为执法公平,得到百姓的拥戴。有一次,舜召集皋陶以及大禹、伯夷等人一起讨论有关部落联盟的大事,皋陶陈述了自己的主张,即为《皋陶谟》。它是我国古代最早、最完整的议事记录。

皋陶说:“忠诚地遵循尧的圣德,君主就会决策英明,群臣就会同心辅佐。”大禹说:“道理是这样,但是怎样做到呢?”皋陶说:“严格要求自己,坚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。宽厚地对待自己的民众,他们就会拥戴你。同时,还需知人善任,安抚民众。”大禹说:“你说得不错,但是这些大概连尧、舜也难以做到。因为知人善任才算明智,才能恰当地任用官员;安抚民众才算仁慈,民众才会怀念。假如民智而仁慈的话,哪里还用担心作乱的兜呢?哪里还用流放三苗族的民众呢?哪里还用害怕巧舌如簧、面露巴结谄媚之色、心底奸佞之人呢?”

近义花言巧语

例句

他真是一个巧言令色的小人。


【词语巧言令色】  成语:巧言令色汉语词典:巧言令色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人偈

    源见“三缄其口”。谓慎言之戒。唐韩翃《同中书刘舍人题青龙上房》诗:“笑说金人偈,闲听宝月诗。”【词语金人偈】   汉语大词典:金人偈

  • 茧卜

    同“探官茧”。宋杨万里《上元夜戏作长句》:“知心茧卜未必然,醉中得卜喜欲颠。”【词语茧卜】   汉语大词典:茧卜

  • 斑衣儿啼

    同“斑衣戏彩”。宋黄庭坚《送少章从翰林苏公馀杭》诗:“斑衣儿啼真自乐,从师学道也不恶。”

  • 朱履

    同“朱履三千客”。朱,通“珠”。宋张元幹《满庭芳.寿富枢密》词:“文彩风流瑞世,延朱履,丝竹喧阗。”清孙枝蔚《慰病足赠徐增子能》诗之一:“侯门不可往,朱履安可为?酒肉使人低,咎非口腹贻。”【词语朱履】

  • 钗头燕

    同“钗燕”。宋吴则礼《满庭芳.立春》词:“钗头燕,妆台弄粉,梅额故相夸。”

  • 友王绩

    源见“无功乡”。用以咏醉酒。宋陆游《醉赋》:“书中友王绩,堂上祠杜康。”

  • 不探虎穴,安得虎子

    见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:“蒙年十五六,窃随(姊夫邓)当击贼,但顾见大惊,呵叱不能禁止。归以告蒙母,母恚欲罚之,蒙曰:‘贫贱难可居,脱误有功,富贵可致。且~?’”【词语不探虎

  • 简驩

    《孟子.离娄下》载:齐大夫公行子子死,右师王驩往吊。在场诸大夫皆与驩应酬,独孟子不与之言。右师不悦,说:“诸君子皆与驩言,孟子独不与驩言,是简驩也。”孟子知之,因曰:“礼,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,不逾阶而

  • 邯郸吕公枕

    源见“黄粱梦”。指虚无短暂。元 萨都剌《鹦鹉曲》:“繁华一梦人不知,万事邯郸吕公枕。”

  • 燕颔书生

    源见“封侯万里”。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。明唐顺之《寄周中丞备御关口》诗:“燕颔书生人共羡,一朝投笔去平戎。”【词语燕颔书生】  成语:燕颔书生汉语大词典:燕颔书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