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见“不疑诬金”。称人受诬蒙冤。清唐孙华《哭姜编修西溟》诗:“比邻窃斧真无罪,同舍持金别有郎。”
《礼记.曲礼上》:“效马效羊者,右牵之。效犬者,左牵之。”东汉.郑玄注:“犬噬啮人,右手当禁备之。”周礼规定,向人进献犬时,需用左手牵着绳子,右手以防犬咬伤人。后因为咏犬之典。唐.韩偓《八月六日作四首
东汉.赵晔《吴越春秋》卷八《勾践归国外传》:“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。苦身劳心,夜以接日,目卧则攻之以蓼(注:目倦欲睡,则口含辛辣之蓼,以使清醒),足寒则演之以水,冬常抱冰,夏还握火,愁心苦志,悬胆于户
源见“食玉炊桂”。指难得相见。清王光承《与吴六益书》:“夫魏勃……乃旦旦而扫其舍人之门,因鬼谒帝,宜乎灌将军以勃为妄人也。”
源见“乘槎”。指传说中张骞奉命寻河源事。南朝 梁 沈君攸《桂楫泛河中》诗:“仙槎逐源终未报,苏亭遗迹尚难迁。”
宋.费袞《梁溪漫志》:“谢无逸尝从潘邠老求近作,邠老答曰:‘秋来景物,件件是佳句,恨为俗气所蔽。昨日清卧,闻搅林风雨声,欣然起题其壁云:‘满城风雨近重阳。’忽催租人至,遂败意,止此一句奉寄。’”宋潘大
《后汉书.王烈传》:“乡里有盗牛者,主得之,盗请罪曰:‘刑戮是甘,乞不使王彦方(彦方,王烈的字)知也。’烈闻而使人谢之,遗布一端。或问其故,烈曰:‘盗惧吾闻其过,是有耻恶之心,既怀耻恶,必能改善,故以
源见“雁足书”、“鱼传尺素”。谓断绝音信。亦指死。清 陈裴之《香畹楼忆语》:“余方凄感欲绝,鸿消鲤息,洵有如姬所云者乎!”【词语鸿消鲤息】 成语:鸿消鲤息汉语大词典:鸿消鲤息
晋向秀《〈思旧赋〉序》:“余与嵇康、吕安居止接近。其人并有不羁之才……其后各以事见法……余逝将西迈,经其旧庐,于时日薄虞渊,寒冰凄然,邻人有吹笛者,发声寥亮。追思曩昔游宴之好,感音而叹,故作赋云。”其
挠:屈。 可以折断,但不挠曲。 形容人之刚直不屈。语出《太平御览》卷八〇五引《管子》:“夫玉之所以贵者,九德出焉。温润以泽,仁也;折而不挠,勇也;……”晋.袁宏《三国名臣序赞》:“崔生高朗,折而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