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夺笏击贼

夺笏击贼

源见“击贼笏”。称颂人臣的忠贞和凛然正气。明李东阳《司农笏》诗:“司农手中无寸铁,夺笏击贼贼脑裂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旧唐书·殷秀实传》:“明日,(朱)泚召秀实议事,源休、姚令言、李忠臣、李子平皆在坐。秀实戎服,与泚并膝,语至僭位,秀实勃然而起,执休腕,夺其象笏,奋跃而前,唾泚面大骂曰:‘狂贼,吾恨不斩汝万段,我岂逐汝反耶!’遂击之。泚举臂自捍,才中其颡,流血匍匐而走。凶徒愕然,初不敢动; 而海滨等不至,秀实乃曰:‘我不同汝反,何不杀我!’凶党群至,遂遇害焉。”《新唐书·段秀实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唐德宗时,朱泚欲叛唐篡位,召司农卿段秀实等议事。当朱泚提及谋篡时,段秀实大怒,夺过别人手中的象牙笏,冲上前去,大骂:“狂贼,我恨不得将你斩为万段,岂能随你谋反!”一面用笏猛击,朱泚慌忙拦挡,被笏击中额头,流血而逃。秀实又说:“我不同你们谋反,为何不杀我!”终于被叛党杀害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忠臣誓死捐躯。

【典形】 段笏、夺笏击贼、击贼笏、司农击贼。段尉惭无笏。

【示例】

〔段笏〕 清·宋荦《赠太仆卿高公挽诗》:“颜舌段笏今有无? 杏山铁汉建昌守。”

〔夺笏击贼〕 明 · 李东阳 《司农笏》:“司农手中无寸铁,夺笏击贼贼脑裂。”

〔击贼笏〕 宋·文天祥《正气歌》:“或赤击贼笏,逆竖头破裂。”

〔司农击贼〕 清·王士禛《陈真亭佥宪殉节诗》:“真见司农生击贼,还同车右死鸣君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攀龙托凤

    同“攀龙附凤”。南朝 梁钟嵘《诗品》卷上:“次有攀龙托凤、自致于属车者,盖将百计。”见“攀龙附凤①”。南朝梁·钟嵘《诗品》卷上:“次有~,自致于属车者,盖将百计。”【词语攀龙托凤】  成语:攀龙托凤汉

  • 后顾之患

    见“后顾之忧”。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末帝纪下》:“卢文纪劝帝驻河桥,庚赞华为契丹主,以兵援送入蕃,则契丹主有~,不能久驻汉地矣。”【词语后顾之患】  成语:后顾之患

  • 两败俱伤

    源见“卞庄子刺虎”。指双方争斗,结果都受到损失。郑振铎《桂公塘》五:“打到最后一人,我们还是不降伏的!还是讲和了好,免得两败俱伤。”并列 双方都受到损伤。语本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有两虎争人而斗者,管

  • 云集景附

    同“云集景从”。汪东《正明夷〈法国革命史论〉》:“中国若革命必行蜂起之策,一省倡议,各方响应,云集景附,势必强大于法。”见“云合景从”。汪东《正明夷〈法国革命史论〉》:“中国若革命必行蜂起之策,一省倡

  • 白堕酒

    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.河水四》:“〔河东郡〕民有姓刘名堕者,宿擅工酿,采挹河流,酿成芳酎,悬食同枯枝之年,排于桑落之辰,故酒得其名矣……自王公庶友,牵拂相招者,每云索郎有顾,思同旅语,索郎反语为桑落也。

  • 钗钿拥马融

    源见“绛帐”。指马融传经绛帐,后列女乐。清归庄《和元微之生春》之十三:“丝竹娱张禹,钗钿拥马融。”

  • 宣尼浮海叹

    源见“乘桴浮海”。谓慨叹其道之不行。清 丘逢甲《再和絜斋世丈西园秋兴》:“宣尼浮海叹,同此怅栖遑。”

  • 下水船与上水船

    五代.王定保《唐摭言.敏捷》(卷一三):“裴廷裕,乾宁中在内庭,文书敏捷,号为下水船。梁太祖受禅,姚洎为学士,尝从容。上问及廷裕行止,洎对曰:‘顷岁左迁,今闻旅寄衡水。’上曰:‘颇知其人构思甚捷。’对

  • 泰伯让

    《史记.吴太伯世家》:“吴太伯,太伯弟仲雍,皆周太王之子,而王季历之兄也。季历贤,而有圣子昌,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,于是太伯、仲雍二人乃奔荆蛮,文身断发,亦不可用,以避季历。季历果立,是为王季,而昌为文

  • 羊昙醉后悲

    同“羊昙泪”。唐司空曙《哭苗员外呈张参军》诗:“季子生前别,羊昙醉后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