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记.高祖本纪》:“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。日夜企而望归,及其锋而用之,可以有大功。”谓乘军中士气旺盛之时用之。后以“及锋而试”比喻趁人有为之时加以任用。清阮葵生《茶馀客话》卷七:“今之论人才者多称及
同“吹毛求疵”。《三国志.步骘传》:“擿抉细微,吹毛求瑕。”见“吹毛求疵”。唐·封演《封氏闻见录·制科》:“今员外~,务在驳放。”【词语吹毛求瑕】 成语:吹毛求瑕汉语大词典:吹毛求瑕
同“祝哽祝噎”。明唐顺之《罗君八十寿序》:“吁!有如君者以生于古而亲遇三王之盛,安知其不在祝鲠祝噎之列也欤?”【词语祝鲠祝噎】 成语:祝鲠祝噎汉语大词典:祝鲠祝噎
源见“王尊叱驭”。谓不惧艰险为国效忠。唐雍陶《蜀中战后感事》诗:“词客题桥去,忠臣叱驭来。”
指后世子孙,又指遗留的臣民,含贬义。宋代苏辙《唐论》:“高帝之世,反者九起,其遗孽余烈,至于文景,而为淮南、济北、吴楚之乱。”并列 孽,作乱或邪恶的人;烈,祸乱;转指为祸者。指邪恶势力遗留下来的残余部
原作“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”。原意指言行与流俗常人相同,后用来称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。孟子在批评那些好好先生时说,这种人降低自己身分,说话、办事都和流俗常人没有什么两样,在黑暗的社会里仿佛过得很舒心,平常
《史记.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,元狩六年而卒。天子悼之,发属国玄甲军,陈自长安至茂陵,为冢象祁连山。”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死后,武帝为了悼念他的战功,故意将他的坟墓修得和祁连山山形一样
元.石君宝《曲江池》二折:“笑里刀剐皮割肉,绵里针剔髓挑觔。”因以“绵里针”比喻外貌和善,内心刻毒。也比喻小心珍惜。元.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四折:“得了个纸条儿,恁般绵里针,若见玉天仙怎生软厮禁?
战国.庄周《庄子.逍遥游》:“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。”元代脱脱等《宋史.窦仪传》:“仪学问优博,风度峻整。弟俨、侃、偁、僖皆相继登科。冯道与禹钧有旧,尝赠诗,有‘灵椿一株老,丹桂五枝
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。明何景明《田子行》:“明珠暗投反按剑,白璧三献还遭刖。”主谓 楚人和氏得玉璞,两献楚王,受到两次刖足。第三次楚王使主治璞,得白玉,琢以为璧,世称“和氏璧”。后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