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和氏之璧

和氏之璧

韩非子.和氏》:“楚人和氏(卞和)得玉璞楚山中,奉而献之厉王。厉王使玉人相之,玉人曰:‘石也。’王以和为诳,而刖其左足。及厉王薨,武王即位,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。武王使玉人相之,又曰:‘石也。’王又以和为诳,而刖其右足。武王薨,文王即位,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,三日三夜,泣尽而继之以血。王闻之,使人问其故,曰:‘天下之刖者多矣,子奚哭之悲也?’和曰:‘吾非悲刖也,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,贞士而名之以诳,此吾所以悲也。’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,遂命曰:‘和氏之璧’。”按,汉刘向新序.杂事五》载此事,作“荆人卞和”,“哭于荆山”。后以“和氏之璧”泛指美玉,或喻指贤才。《后汉书.班固传》:“和氏之璧,千载垂光;屈子之篇,万世归善。”晋刘琨《答卢谌诗并书》:“和氏之璧,焉得独曜于郢握?夜光之珠,何得专玩于随掌?”


【词语和氏之璧】  成语:和氏之璧

猜你喜欢

  • 支遁谈经

    源见“支遁买山”。借指高僧说法。五代贯休《蜀王入大慈寺听讲》诗:“只缘支遁谈经妙,所以许询都讲来。”

  • 扬清抑浊

    同“激浊扬清”。《梁书.武帝纪上》:“公扬清抑浊,官方有序,多士聿兴。”见“扬清激浊”。《梁书·武帝纪上》:“公~,官方有序,多士聿兴,《棫朴》流咏,是用锡公纳陛以登。”【词语扬清抑浊】  成语:扬清

  • 一囊

    源见“索米长安”。谓官俸低微。唐骆宾王《在江南赠宋五之问》诗:“犹轻五车富,未重一囊贫。”宋苏轼《张庖民挽词》:“故自轻千户,何曾羡一囊!”【词语一囊】   汉语大词典:一囊

  • 汉上襟题

    同“汉上题襟”。清郭麐《长亭怨慢》词:“汉上襟题,回首已是廿年旧。”

  • 延陵

    同“延陵子”。《史记.吴太伯世家》:“季札封于延陵。”故以“延陵”借指季札。汉王粲《赠文叔良》诗:“延陵有作,侨 肸是与。”宋范仲淹《吴岩寺》诗:“唯有延陵逃遁去,清名高节老乾坤。”【词语延陵】   

  • 侯门仁义

    《庄子.胠箧》:“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……为之仁以矫之,则并与仁义而窃之。何以知其然邪?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,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,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?”《庄子》指出虽诸侯之家,实为盗窃仁义之名而标榜

  • 冰雪聪明,雷霆精锐

    唐.杜甫《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》诗:“生知七曜历,手画三军势。冰雪净聪明,雷霆走精锐。杜甫用此诗盛赞樊二十三侍御才干非凡。后用以形容人聪明绝顶。清.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十回:“我国(指俄国)有一班大文

  • 济叔不痴

    源见“床头周易”。唐李瀚《蒙求》诗:“济叔不痴,周兄无慧。”

  • 靡靡之乐

    《韩非子.十过》:“乃召师涓,令坐师旷之旁,援琴鼓之。未终,师旷抚止之,曰:‘此亡国之声,不可遂也。’平公曰:‘此道奚出?’师旷曰:‘此师延之所作,与纣为靡靡之乐也。’”靡靡:柔弱,委靡不振。原以“靡

  • 亏于一篑

    见“功亏一篑”。《尚书·旅獒》:“为山九仞(rèn),~。”【词语亏于一篑】  成语:亏于一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