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叹为观止

叹为观止

亦作“叹观止矣”。叹,赞叹;观止,尽善尽美。形容所见事物尽善尽美,无与伦比。公元前544年,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。鲁国大夫请他观赏风、雅、颂乐曲和各种舞蹈。季札逐一进行评论。当看到虞舜时所作的韶箾乐舞时,他高兴地说:“真是达到了最高境界了。就象天一样大,无不覆盖,又好象地一样大,无所不载,真是尽善尽美,无以复加了。如果还有别的音乐,我也不用再看了。”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见舞《韶箾》者,曰:‘德至矣哉,大矣!如天之无不帱也,如地之无不载也。虽甚盛德,其蔑以加于此矣。观止矣!若有他乐,吾不敢请已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钱泳《履园丛话·石钟山》:“余生平所历佳山水,若江宁之燕子矶,镇江之金、焦两山……皆不足奇,得此(指石钟山)而叹观止矣。” 王韬《淞隐漫录·海外壮游》:“生抚掌称奇,叹为观止。”


述补 原赞叹看到这里就够了。后用以赞叹看到的事物美好或相似到极点。语本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吴公子札来聘……见舞《韶箾》者,曰:‘德至矣哉,大矣! 如天之无不帱也,如地之无不载也,虽甚盛德,其蔑以加于此矣。观止矣。若有他乐,吾不敢请已。’”秦牧《艺海拾贝·酷肖》:“有一次我在该地的工艺品陈列室中见到,明明知道那是假的,却仍然无法分辨,不禁~。”△多用于赞叹方面。↔贻笑大方。也作“叹观止矣”。


解释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。

出处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见舞《韶蓻》者,曰:‘德至矣哉,大矣!……观止矣!若有他乐,吾不敢请已。’”

春秋时期,公元前544年,吴国的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,请求欣赏鲁国存留的周代舞蹈与音乐。于是鲁国的乐工先后为他演唱了《周南》《召南》《邶风》《鄘风》《卫风》《齐风》《豳风》《秦风》《唐风》《陈风》《桧风》《小雅》《大雅》和《颂》,又为他表演了《韶蓻》《南钥》等舞蹈,季札对每首乐曲、每支舞蹈都分别作了评论。

当表演到《韶蓻》舞时,季札感叹地说:“这支舞蹈将美好的道德表现到了极点,这支舞蹈真是伟大啊!它好像上天无不覆盖,又好像大地无不承载,即使是尽善尽美的功德,恐怕也不能超过它了。我这次对于音乐和舞蹈的欣赏到此为止,即使还有其他音乐,我也不敢再请求欣赏了。”

例句

四川的美景让人叹为观止。


【词语叹为观止】  成语:叹为观止汉语词典:叹为观止

猜你喜欢

  • 鱼亥

    同“鲁鱼亥豕”。明范明泰《〈读书镜〉跋》:“仲贞……于其结撰之暇,取眉公《读书镜》,与伯兄尔侯与张君 元弢,尽纠鱼亥而刻之。”【词语鱼亥】   汉语大词典:鱼亥

  • 成事不说,既往不咎

    咎:责备。 已经做过的事不要再提,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再追究。 表示一切要向前看。语出《论语.八佾》:“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”清.李汝珍《镜花缘》六回:“织女道:‘成事不说,既往不咎。我们原

  • 九折险

    源见“王尊叱驭”。形容山路的曲折艰险。唐孔德绍《送蔡君知入蜀》诗之二:“灵关 九折险,蜀道二星遥。”

  • 鲁郊麟

    源见“绝麟”。指春秋鲁哀公十四年所猎获的麒麟。相传孔子感获麟,《春秋》至此而辍笔。泛指不事著述从此绝笔。宋陆游《识喜》诗:“傲世曾歌楚人凤,著书久绝鲁郊麟。”

  • 江笔

    同“江淹笔”。唐罗邺《闻友人入越幕因以诗赠》:“正哭阮途归未得,更闻江笔赴嘉招。”【词语江笔】   汉语大词典:江笔

  • 风波之民

    《庄子.天地》:“天下非誉,无损益焉,是谓全德之人哉!我之谓风波之民。”“风波之民”系指生活在动荡复杂的客观环境中的人。清.黄遵宪《已亥杂诗》:“我是东南西北人,平生自号风波民。”

  • 干蛊

    同“干父之蛊”。宋洪迈《夷坚庚志.武女异疾》:“鄂州富商武邦宁启大肆,货缣帛……其次子康民,读书为士人。使长子干蛊。”【词语干蛊】   汉语大词典:干蛊

  • 秋眉

    指老人的眉毛。唐代李贺《浩歌》:“看见秋眉换新绿,二十男儿那刺促!”刺促:受人役使而局促不安的样子。【词语秋眉】   汉语大词典:秋眉

  • 沮溺

    《论语.微子》:“长沮、桀溺耦(音ǒu,偶,二人并耕)而耕,孔子过之,使子路问津焉。长沮和桀溺是楚国两位隐士的化名。这两个人在天下动乱之时,主张避世隐遁,反对孔子入世救世的主张,故孔子使子路问津,他们

  • 鹏程击水

    源见“鲲鹏展翅”。比喻有雄心壮志,前途远大。清毛奇龄《送汪检讨林舍人奉使琉球册封中山王》诗之三:“凤诏从天下,鹏程击水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