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叶落归根

叶落归根

指返回本源。 比喻人或事物有所归宿。语出宋.普济《五灯会元.卷一.六祖慧能大鉴禅师》:“众曰:‘师从此去,早晚却回。’祖曰:‘叶落归根,来时无口。’”宋.陆游《寓叹》:“云闲忘出岫,叶落喜归根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.张福娘一心贞守》:“张福娘今见朱家要来接他,正是叶落归根事务,心下岂不自喜?”《儿女英雄传》一九回:“将来她叶落归根,怎生是个结果?”后多引作〔树高千丈,叶落归根〕。比喻久客他乡的人,返回本乡本土。《平妖传》八回:“常言道:树高千丈,叶落归根。这小厮怕养不大,若还长大了,少不得寻根问蒂,怕不认我做外公么?”《说岳全传》四六回:“兀术道:‘古人有言:树高千丈,叶落归根。卿家若然思念家乡,某家差人送你回国!’”《官场现形记》二二回:“但是树高千丈,落叶归根。将来总得有个着落。”


主谓 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。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归故里。语出唐·慧能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·付属品》:“叶落归根,来时无口(日)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32:“今见朱家要来接他,正是~事务,心下岂不自喜?”△多用于人事方面。→木落归本 九九归原 ↔飘泊无定 客死他乡。也作“落叶归根”。


叶落归根”旧时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。后比喻不忘本源,现引申为不忘故土。

“叶落”为什么 “归根”呢?

树叶枯黄后落下,会变为腐殖质而被树根吸收,所以有 “叶落归根”之说。犹如 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。

此语出自禅宗六祖惠能。

惠能 ( 公元638—713 年) ,曾是个樵夫,文盲。他曾听人诵读《金刚经》而有所悟,便寻师访友,到湖北黄梅冯墓山拜五祖弘忍为师。仅八个月,便以呈偈语的方式被定为五祖的衣钵传人。当时,大弟子神秀所呈的偈语是: 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莫使有尘埃。”神秀此偈,浓缩了佛教 “戒、定、慧”三阶段方式,即: 借助毅力,进行节制———戒; 抑制活动,净化自己———定; 大觉大悟,涅槃新生———慧。惠能看到神秀之偈后,呈了两偈: 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佛性常清净,何处有尘埃。”“心是菩提树,身为明镜台。明镜本清净,何处染尘埃。”

惠能的偈语,抛开了 “戒”,也抛开了 “定”,认为 “自心是佛……皆是本心生万种法”,教人 “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”。后来,南宗后学比惠能更彻底,改惠能后一偈语的后两句为 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染尘埃”,连本心也否定了 ( 详 《景德传灯录·卷五·惠能传》) 。

因为惠能不识字,所以不主张背诵经文,而只求领会精神即可。这就需要用心,此即所谓 “心领神会”。只要能顿悟,本心即为佛。

惠能成为六祖后,有天要出门传经,众徒弟问他何时回来,他回答说: “叶落归根,来时无口。”意即回来总是要回来的,但回来的日子却说不定啊!

后 “叶落归根”便传用下来,语见 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·咐嘱品第十》。

此语亦作 “落叶归根”。

“胡马依北风,越鸟朝南枝”,“狐死必首丘”( 死时头对着生活过的山丘) ,鸟兽尚且如此依恋生活过的地方,难怪人会眷恋故土,叶落归根了!


【词语叶落归根】  成语:叶落归根汉语词典:叶落归根

猜你喜欢

  • 弊衣裘

    源见“季子貂敝”。形容人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。宋陆游《登慧照寺小阁》诗:“岁月消磨阅亭传,山川辽邈弊衣裘。”

  • 沾沾自满

    犹沾沾自喜。丁玲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三九:“但文采正在沾沾自满于对江世荣的胜利的时候,他并不懂得这只是激动了群众的情绪,这还不能说,群众已完全觉悟,形成了一个运动。”见“沾沾自喜”。丁玲《太阳照在桑干

  • 弓上弦,刀出鞘

    弦:弓上用以发箭的牛筋绳索。鞘( ㄑㄧㄠˋ qiào ):刀剑套。 形容形势紧张,战斗一触即发。语出元.关汉卿《单刀会》三折:“不许交头接耳,不许语笑喧哗,弓弩上弦,刀剑出鞘。”后多引作〔弓上弦,

  • 木吏

    源见“刻木为吏”。本指木刻的狱吏。借指刑官。《文苑英华》卷五四八引无名氏《妖言判》:“定刑名于木吏,应入流条;量减赎于金科,合从徒坐。”【词语木吏】   汉语大词典:木吏

  • 怀县作

    《文选》卷二六收有晋潘岳任县令时写的《在怀县作》诗二首。后因以“怀县作”喻指县令的诗作。唐独孤及《酬常郿县见赠》诗:“辞后读君怀县作,定知三岁字犹新。”

  • 岑牟单绞

    《后汉书.文苑传.祢衡》:“更著岑牟单绞之服。”注:“岑牟,鼓角士胄也。”岑牟,古代鼓角吏所戴的头盔。单绞,苍黄色的单衣。唐.皮日休《襄阳春游》诗:“岑牟单绞何曾著?莫道猖狂似祢衡!”【词语岑牟单绞】

  • 忘忧萱草

    同“萱草忘忧”。宋黄庭坚《满庭芳》词:“明眼空青,忘忧萱草,翠玉闲淡梳妆……难忘处,良辰美景,襟袖有余香。”

  • 掷果香车

    同“掷果车”。明阮大铖《燕子笺.题笺》:“你看他,乌纱小帽红杏衫,与那人笑立花前,掷果香车应不忝。”

  • 梅香窦臭

    宋.欧阳修《归田录》卷二:“盛文肃公丰肌(一作肥)大腹,而眉目清秀,丁晋公疎瘦如削,二公皆两浙人也,并以文辞知名于时。梅学士询在真宗时已为名臣,至庆历中,为翰林侍读以卒。性喜焚香,其在官舍,每晨起将亲

  • 何逊滴阶愁

    同“何郎灯暗”。唐吴融《寄殿院高侍御》诗:“一夜自怜无羽翼,独当何逊滴阶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