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少出多
见“入不敷出”。宋·朱熹《行宫便殿奏札三》:“本路土瘠民贫……~,往往例于常赋之外,多收加耗。”
见“入不敷出”。宋·朱熹《行宫便殿奏札三》:“本路土瘠民贫……~,往往例于常赋之外,多收加耗。”
《尚书.夏书.五子之歌》:“太康尸位,以逸豫,灭厥德……厥弟五人,御其母以从,徯于洛之汭,五子咸怨,述大禹之戒以作歌。……其二曰:‘训有之:内作色荒,外作禽荒。甘酒嗜音,峻宇雕墙。有一于此,未或不亡!
《晋书.王濬传》:“濬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,须臾又益一刀,濬惊觉,意甚恶之。主簿李毅再拜贺曰:‘三刀为州字,又益一者,明府其临益州乎?’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,果迁濬为益州刺史。”后遂以“三刀梦”指
把孝顺父母的心移到对君主尽忠上去。《孝经.广扬名章》:“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。”见“移孝为忠”。谢觉哉《爱父母》:“它是利用人类热爱父母——‘孝亲’的自然伦理,来抬高为封建阶级服务的‘忠君’的人
《陈书》卷七《后主沈皇后传》附魏徵史论:“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,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,互相赠答,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,被以新声,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,令习而歌之,分部迭进,持以相乐。
源见“携只履”。谓僧亡。唐李端《青龙寺题故昙上人房》诗:“翻经徒有处,携履遂无归。”
《论语.公冶长》:“子贡问曰:‘赐也何如?’子曰:‘女,器也。’曰:‘何器也?’曰:‘瑚琏也。’”瑚、琏皆宗庙礼器,后因以“瑚琏”比喻治国安邦的宝贵人才。《魏书.李平传》:“实廊庙之瑚琏,社稷之桢干。
使死人复活,使白骨生肉。 比喻拯救生命的大恩大德。语出《国语.吴语》:“君王之于越也,起死人而肉白骨也。”韦昭注:“,是也。是使白骨生肉,德至厚也。”《聊斋志异.花姑子》:“卿何能起死人而肉白骨也?
参见:忘年之好偏正 不拘辈分年龄而结为知心朋友。语本《后汉书·祢衡传》:“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……衡始弱冠,而融年四十,遂与为交友”。《梁书·何逊传》:“弱冠举秀才。南乡范云见其对策,大相称赏,因结
源见“夫子墙”。借指师门、学派。唐黄滔《蒋先辈启》之一:“滔自违门仞,寻达家山。拜慈亲而聚族生光,述弘造而一时泣下。盖以生平事业,出自宗师,岂惟特异之恩知,仍契非常之事分。”清陆以湉《冷庐杂识.朱笠亭
源见“寸草春晖”。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。宋孔平仲《次韵和常父发越州》诗:“薄宦牵挛不得已,此心何以报春晖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