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二顷负郭

二顷负郭

顷:一百亩。负:背靠。郭:外城。此典指苏秦自叹如果在城郊有二百亩良田耕种,我怎能去游说各国佩上六国相印呢!后以此典比喻家中的产业;又比喻归隐务农。战国时,苏秦游说燕、赵、韩、魏、齐、楚六国,合力抗秦,他为合纵南北联盟的盟长,并佩六国相印。当他北上向赵王复命时,行经洛阳(今河南洛阳东)。一路上车马众多,声势显赫,各诸侯国都以王侯之礼派使隆重相送,周显王听说后感到非常惊恐,便清扫街道,派人到郊外慰劳。回到家里,苏秦的兄弟、妻子、和嫂子,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,都跪伏在地上,侍侯他吃饭。苏秦笑着对他的嫂子说:你怎么先前那么傲慢,而现在却这么恭顺呢?嫂子弯曲着身子匍匐而进,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:因为我现在看到小叔地位尊贵,财物很多。苏秦深有感慨地叹息道:“同样是我这一个人,现在富贵了,亲戚就敬畏我;以前贫贱时,亲戚就鄙视我。更何况其他一般人呢?假如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良田二百亩,我怎么能够去佩上六国的相印呢?”此典又作“二顷”、“负郭”、“负郭田二顷”、“负郭相君”、“田二顷”、“洛阳二顷”、“二顷田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69《苏秦列传》2262页:“苏秦喟(Kuì愧,叹气)然叹曰:‘此一人之身,富贵则亲戚畏惧之,贫贱则轻易之,况众人乎!且使我有雒(luò洛,通“洛”)阳负郭田二顷,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!’”

【例句】:

北周·庾信《周大将军马裔神道碑》:“渭南千亩之竹,更惧盈满;池阳二顷之田,常思止足。” 唐·高适《别韦参军》:“归来洛阳无负郭,东过梁宋非吾土。” 宋·苏轼《送乔施州》:“恨无负郭田二顷,空有载行书五车。” 苏轼《玉盘盂》:“负郭相君初择地,看羊属国首吟诗。” 宋·黄庭坚《次韵寄润文》:“尝尽身百忧,讫无田二顷。” 宋·陆游《冬晴闲步东村由故塘还舍作》:“洛阳二顷言良是,光范三书计本狂。” 明·高启《练圻老人农隐》:“我生不愿六国印,但愿耕种二顷田。” 清·钱谦益《再题奚州八景画卷》:“二顷负郭苦失计,三间老屋知谁是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 苏秦周游列国,力陈合纵主张,“于是六国从(纵)合而并力焉。苏秦为从约长,并相六国,北报赵王,乃行过雒 (洛)阳,车骑辎重,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,疑 (拟) 于王者。周显王闻之恐惧,除道,使人郊劳。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,俯伏侍取食。……苏秦喟然叹曰:‘此一人之身,富贵则亲戚畏惧之,贫贱则轻易之,况众人乎! 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,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!’”

【今译】 苏秦 (字季子),战国时东周洛阳人、他以“合纵”之说游说六国,使六国缔约合力抗秦,苏秦为纵约长并执六国相印。当他北上向赵王复命时,行经洛阳。一路上车马众多,声势显赫,各诸侯都以王侯之礼遣使隆重相送。周宣王听说后非常恐慌,也清扫街道,派人到郊外慰劳。回到家里,苏秦的兄弟妻嫂毕恭毕敬,连抬头正视也不敢,而跪在地上精心服侍。苏秦由此感叹道:“同是一个人,富贵了亲戚就敬畏,贫贱了亲戚就鄙视,更何况众人呢! 假如我有靠近洛阳城郭的两顷良田,我怎能会佩上六国相印呢!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示家中的产业;或借指归隐。

【典形】 二顷、二顷负郭、二顷田、负郭田二顷、负郭相君、洛阳二顷、田二顷、季子负郭田、谋二顷、求二顷、二顷未谋、负郭田、负郭无田、二顷良田、良田二顷。

【示例】

〔二顷〕北周·庾信《周大将军马裔神道碑》:“渭南千亩之竹,更惧盈满;池阳二顷之田,常思止足。”

〔二顷负郭〕 清·钱谦益《再题奚州八景画卷》:“二顷负郭苦失计,三间老屋知谁是。”

〔二顷田〕 明·高启《练圻老人农隐》:“我生不愿六国印,但愿耕种二顷田。”

〔负郭〕 唐·高适《别韦参军》:“归来洛阳无负郭,东过梁宋非吾土。”

〔负郭田二顷〕 宋·苏轼《送乔施州》:“恨无负郭田二顷,空有载行书五车。”

〔负郭相君〕 宋·苏轼《玉盘盂》:“负郭相君初择地,看羊属国首吟诗。”

〔洛阳二顷〕 宋·陆游《冬晴闲步东村由故塘还舍作》:“洛阳二顷言良是,光范三书计本狂。”

〔田二顷〕 宋·黄庭坚《次韵寄润文》:“尝尽身百忧,讫无田二顷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落梅妆

    源见“梅花妆”。指古代女子描梅花于额上的妆式。前蜀牛峤《酒泉子》词:“凤钗低袅翠鬟上,落梅妆。”

  • 鱼游釜底

    形容鱼已放进锅里,只能待毙,别无出路。顺帝汉安元年(142年),张纲以不畏权贵,弹劾大将军梁冀而外放为广陵(今扬州)太守。当时,张婴率领的人民起义军纵横广陵,“积十余年,朝廷不能讨”。纲之任,即亲至其

  • 鸣琴

    同“鸣琴化治”。唐李白《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》诗:“季父拥鸣琴,德声布云雷。”【词语鸣琴】   汉语大词典:鸣琴

  • 巧言令色

    也作“巧言善色”。形容花言巧语,内藏祸心而外露和悦。传说虞舜在位时期,大臣皋陶和禹共同讨论天下大计和治国安民之道。皋陶说,重要的在于知人善任,把臣民治理好。禹说,完全做到这些,连帝尧都感到困难啊!知人

  • 今是昔非

    同“今是昨非”。明王世贞《觚不觚录》:“若其今是昔非,不觚而觚者,百固不能二三也。”见“今是昨非”。明·王世贞《觚不觚录》:“若其~,不觚而觚者,百固不能二三也。”【词语今是昔非】  成语:今是昔非汉

  • 贻则

    源见“诒燕”。谓为后世留下典则。《文选.班固〈幽通赋〉》:“终保己而贻则兮,里上仁之所庐。”李善注:“言考能自保己,又遗我法则也。”【词语贻则】   汉语大词典:贻则

  • 祝余

    同“祝予”。清钱谦益《〈一树斋集〉序》:“文孺殁,师哭之恸,有祝余之感焉。”【词语祝余】   汉语大词典:祝余

  • 屋漏在上,知之在下

    上面屋破漏水,住在下面的人一定知道。 比喻在上位者干了坏事,下面的人一定能察觉。 表示居官行事不可不慎。语出汉.王充《论衡.答佞篇》:“屋漏在上,知之在下。漏大,下见之著;漏小,下见之微。”《梁书

  • 饭牛浩叹

    源见“宁戚饭牛”。指寒士为怀才不遇而长叹。李维桢《日方东升赋》:“夜旦齐山,罢饭牛之浩叹;曦回蜀郡,闻林犬之争嗥。”

  • 伍哙

    同“哙等伍”。清 杨潮观《贺兰山谪仙赠带》:“怎知道国士无双来意外,休教伍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