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中流击楫

中流击楫

亦作“击楫中流”。中流:江河水流中间。楫:船桨。在江心击桨发誓。借喻光复山河,驱逐敌寇的雄心壮志。司马睿任命祖逖(事迹见前“闻鸡起舞”条)为奋威将军、豫州刺史,率部北上,收复失地。船行至江中,祖逖以船桨敲击船帮发誓说:“我祖逖不能扫清中原而渡江回来,将象此大江一样!”辞色壮烈,部下也都十分激动。祖逖过江后,积极招募军队,铸造兵器。所过之处,军纪严明,受到人民欢迎,并趁匈奴贵族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之机,屡败石勒,收复失地。但因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,对其不予支持。祖逖也忧忿而死,其扫清中原的志愿终未实现。

【出典】:

晋书》卷62《祖逖传》1695页:“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、豫州刺史……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,中流击楫而誓曰:‘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,有如大江!’辞色壮烈,众皆慨叹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张榘《安庆模·和孙霁》:“中流击楫酬壮志,此去君王高枕,应暗者,使万里尘清,谁逊周公瑾。” 宋·刘过《上金陵章侍郎二首》其一:“半面旌旗佳丽地,十州鼓角郁葱边。便当击楫中流誓,莫使鞭为祖逖先。” 宋·方岳《水调歌头·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》:“醉我一壶玉,了此十分秋。江涛还比当日,击楫渡中流。” 宋·文及翁《贺新郎·游西湖有感》:“簇乐红妆摇画舫,问中流击楫何人是?” 清·陈确《与吴裒仲书》:“忆壬辰春与仲木令兄往返钱塘,两人中流击楫,莫肯以千秋让人。” 谭嗣同《出潼关渡河》:“为趁斜阳渡,高吟击楫歌。”


偏正 中流,河流的中央;击,敲打;楫,桨。在江河的急流中用船桨拍打着流水。比喻志在恢复国土河山的气概。语出《晋书·祖逖传》:“(祖逖)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,中流击楫而誓曰:‘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,有如大江!’”宋·张榘《安庆模·和孙霁》:“~酬初志,此去君王高枕,应暗者,使万里尘清,谁逊周公瑾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描写对大事业表示壮志雄心方面。也作“击楫中流”、“中流击枻”。


【典源】《晋书·祖逖传》:“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,豫州刺史,给千人廪,布三千匹,不给铠仗,使自招募。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,中流击辑而誓曰:‘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,有如大江!’辞色壮烈,众皆慨叹。” 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“刘琨称祖车骑”条注引《晋阳秋》亦载,只有誓江事而无击楫事。

【今译】 东晋祖逖常以恢复中原为已任,向晋帝进言,晋帝任命他为奋威将军,给他粮食布匹,让他自己招募队伍,祖逖率自己的部属百余家北渡长江,在中流击打着船楫激昂慷慨地发誓道:“我祖逖如果不能恢复中原而再来回渡,有如大江!”众人无不为之感动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驱除敌虏,收复失地,立志报国的壮烈胸怀。

【典形】 渡江楫、横楫、击楫、击楫誓、击楫吟、誓江、誓流水、誓中流、中流鼓棹、中流击楫、中流誓、祖逖慷慨、祖楫、祖生楫、击楫中流、中流忆祖生、渡中流、击楫歌、击楫愁、击中流楫、中流鼓楫。

【示例】

〔渡江楫〕 宋·文天祥《正气歌》:“或为渡江楫,慷慨吞胡羯。”

〔横楫〕 明·陈子龙《伤春》之五:“祖逖思横楫,逢萌忆挂冠。”

〔击揖〕 元 · 汤式 《一枝花 · 言志》:“曳裾休叹,投笔空焦,题桥漫逞,击揖徒劳。”

〔击揖誓〕 宋·范成大《满江红·清江风帆甚快》:“击楫誓,空惊俗; 休拊髀,都生肉。”

〔誓江〕 宋·张孝祥《和沈教授子寿赋雪》之一:“岂无祖逖去誓江,已有辛毗来仗节。”

〔誓流水〕 唐·李白 《南奔书怀》:“过江誓流水,志在清中原。”

〔誓中流〕 宋·范成大《次韵袁起岩提刑游金焦二山》:“别有英雄怀古意,他年击楫誓中流。”

〔中流鼓棹〕 清·杨潮观《大江西小姑送风》:“中流鼓棹谁同济? 蜗角蝇头名利。”

〔中流击楫〕 宋·文及翁《贺新凉·游西湖有感》:“簇乐红妆摇画舫,问中流击楫何人是?”

〔中流誓〕 宋·陈亮《念奴娇·登多景楼》:“正好长驱,不须反顾,寻取中流誓。”

〔祖逖慷慨〕 北周 · 庾信《拟连珠》:“是以刘琨之英略,莫知自免; 祖逖慷慨,裁能渡河。”

〔祖楫〕 清·刘献廷《题宝相寺东壁》:“渡江思祖楫,卜宅忆掏篱。”

〔祖生楫〕 清·顾陈垿《饯敬亭上江西观察》:“愿为祖生楫,送君中流时。”


【词语中流击楫】  成语:中流击楫汉语词典:中流击楫

猜你喜欢

  • 化凫

    源见“王乔凫舄”。借指知县。宋叶適《赵知县挽词》:“空闻割鸡笑,不见化凫留。”【词语化凫】   汉语大词典:化凫

  • 心非巷议

    《史记.秦始皇本纪》:“人闻令下,则各以其学议之,入则心非,出则巷议……率群下以造谤。”后以“心非巷议”指心中不满私下议论。明谢肇淛《五杂俎.事部三》:“凡妇人女子……敬信四神,无敢有心非巷议者。”清

  • 巳年得梦

    《后汉书.郑玄传》:“(建安)五年春,梦孔子告之曰:‘起,起,今年岁在辰,来年岁在巳。’既寤,以谶合之,知命当终,有顷寝疾。”唐.李贤注:“北齐刘昼《高才不遇传》论玄曰:‘辰为龙,巳为蛇,岁至龙蛇贤人

  • 樵人取箭

    源见“郑公风”。比喻求祷顺风。唐李商隐《祭全义县伏波庙文》:“不待樵人之取箭,已见风回。”

  • 盘石之固

    见“盘石之安”。《晋书·陆机传》:“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,裁其亲疏之宜,使万国相难,以成~。”【词语盘石之固】  成语:盘石之固汉语大词典:盘石之固

  • 摸金校尉

    《文选.陈琳〈为袁绍檄豫州〉》:“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、摸金校尉,所过隳突,无骸不露。”李周翰注:“言操置发丘中郎、摸金校尉之官,所过皆破坏冢墓,以取金宝,而露其骸骨也。”因以“摸金校尉”为诋毁曹操之典

  • 谏猎臣

    同“谏猎人”。唐许浑《与郑秀才叔侄会送杨秀才昆仲东归》诗:“洞庭烟月如终老,谁是长杨谏猎臣?”【词语谏猎臣】   汉语大词典:谏猎臣

  • 小人怀惠

    小人怀念恩惠。 后常用作感谢别人施惠的谦语。语出《论语.里仁》:“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。”《梁书.任昉传》:“防奉笺曰:‘防受教君子,将二十年,咳唾为恩,眄睐成饰,小人怀惠,顾知死所。’”

  • 牵黄

    同“牵黄犬”。清钱谦益《九日宴集含晖阁醉歌》:“试问中书传仰药,何似上蔡行牵黄?”【词语牵黄】   汉语大词典:牵黄

  • 触鳞

    同“犯鳞”。《旧唐书.高宗纪论》:“虚襟似纳于触鳞,下诏无殊于扇暍。”明王世贞《读陈佥事祚遗事有感》诗:“爱主投经术,如何遂触鳞?”【词语触鳞】   汉语大词典:触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