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思而后行

三思而后行

形容遇事要再三考虑,反复研究之后才采取行动。春秋时期,鲁国大夫季文子,遇事总要反复考虑多次才行动。孔子听见后说,想两次也就可以了。

【出典】:

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,曰:‘再,斯可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水浒全传》67回:“林冲谏道:‘兄长,人心难忖,三思而行。’”


连动 经过反复思考,然后才行动。语出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”李劼人《大波》:“叶秉诚把近视眼镜取下来,拿手巾擦着,一边用他那半嘶半哑的声音提议说:‘这不是小事,的确该~。’”△用于处事谨慎方面。→左思右想胸有成竹 ↔随心所欲 冒冒失失。也作“三思而行”。


【词语三思而后行】  成语:三思而后行汉语词典:三思而后行

猜你喜欢

  • 抟扶摇

    同“抟翼万里”。唐高適《同群公秋登琴台》诗:“燕雀满檐楹,鸿鹄抟扶摇。”

  • 家丘

    源见“东家丘”。“东家丘”的省称。即孔丘。借指尚未为人所知的博识君子。《文选.陈琳〈为曹洪与魏文帝书〉》:“怪乃轻其家丘,谓为倩人。”张铣注:“鲁人不识孔丘圣人,乃云:我东家丘者,吾知之矣。言轻孔丘也

  • 蝗岂凤凰食

    《汉书.酷吏传.严延年传》:“时黄霸在颍川以宽恕为治,郡中亦平,屡蒙丰年,凰皇下,上贤焉,下诏称扬其行,加金爵之赏。延年素轻霸为人,及比郡为守,褒赏反在己前,内心不服。河南(郡名,即严延年所治郡)界中

  • 走为上策

    同“走为上计”。蒋子龙《机电局长的一天》:“他感到,内心的一些想法,摆到桌面上是站不住脚的,还是走为上策。”见“走为上计”。姚雪垠《李自成》38章:“朱成矩忧虑地说:‘我也想三十六计,~。但恐欲走不能

  • 牛腰卷

    唐李白《醉后赠王历阳》诗:“书秃千兔笔,诗裁两牛腰。”王琦注:“言其卷大如牛腰也。”后因以“牛腰卷”喻诗文数量之多。清赵翼《题程前川三百首梅花诗本》诗:“由来诗人争大名,必创奇观世无偶。叩门示我牛腰卷

  • 乡壁虚造

    同“向壁虚造”。乡,通“向”。清魏源《〈书古微〉序》:“乡壁虚造,随臆师心,不知传受于何人。”偏正 乡壁,面对着墙壁;乡,通“向”。虚造,虚构。面对着墙壁,凭空虚构。比喻没有事实根据,主观臆造。汉·许

  • 拔新领异

    创立新意,提出独特见解。《世说新语.文学》:“王逸少(羲之)作会稽,初至,支道林(遁)在焉。孙兴公(绰)谓王曰:‘支道林拔新领异,胸怀所及乃自佳,卿欲见不?’”并列 创立新意,提出奇异见解。宋·杨万里

  • 小人道长,君子道消

    表示道德低下的人得意横行,而正人君子则销声匿迹,默默无闻。语出《易.否》:“小人道长,君子道消也。”也引作〔君子道消,小人道长〕。唐.吴兢《贞观政要.公平》:“为国家者,急于进君子而退小人,乃使君子道

  • 扫轨

    同“闭门却扫”。宋陆游《穷途》诗:“全躯希碌碌,扫轨厌纷纷。”【词语扫轨】   汉语大词典:扫轨

  • 意马

    源见“心猿意马”。指散乱多变的意念和心思。唐黄滔《六丈金身碑》:“值斯佛之成,斯会之设,俱得放心猿于菩提树上,歇意马于清凉山中。”明冯梦龙《挂枝儿.天平》:“定盘星莫要生偏向,拿定你意马,对定你心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