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一问三不知

一问三不知

三不知原指事情的开头、经过和结局这三个过程。现用一问三不知,泛指无论怎么问,对方一概不知,含贬意。公元前468年,晋国荀瑶率师伐郑。晋大夫荀寅认为:“君子谋划事情,要把这一件事情的开始、中间经过和最后的结局都考虑周到才能采取行动。现在我们对进攻郑国的这三个方面都一概不知,却贸然采取军事行动,不是很难取胜吗?”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文子曰:‘吾乃今知所以亡。君子之谋也,始、中、终皆举之,而后入焉。今我三不知而入之,不亦难乎?’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姚福《清溪暇笔》:“俗语忙遽曰三不知,即始、中、终三者,皆不能知也。其言盖本《左传》。”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五十五回:“一个是拿定了主意,不干己事不张口,一问摇头三不知,也难十分去问他。”


其他 ①对所问一无所知。语本《左传·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文子曰:‘吾乃今知所以亡。君子之谋也,始、衷、终皆举之,而后入焉。今我三不知而入之,不亦难乎。’”高和《越轨诉讼》:“黑头在警车上就已经想定了,给他来个~,啥也不承认,先拖过去再说,最重要的是汪伯伦的交代材料不能落到这帮人手里。”②对事情采取不过问的冷漠态度。草明《乘风破浪》17:“易大嫂真是精神爽快,过去~的,现下,她忽然把许多事情都揽到自己门下了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一无所知方面。


【词语一问三不知】  成语:一问三不知汉语词典:一问三不知

猜你喜欢

  • 乌兔

    源见“三足乌”、“玉兔”。指日月,时光。唐 吕岩《七言》诗之五八:“但得烟霞供岁月,任他乌兔走乾坤。”【词语乌兔】   汉语大词典:乌兔

  • 健讼

    《易.讼》:“上刚下险,险而健,讼。”孔颖达疏:“犹人意怀险恶,性又刚健,所以讼也。”后人误将“健、讼”连读,用以称好打官司。宋罗烨《醉翁谈录.断人冒充进士》:“有一健讼人,每假儒冠,妄生事节,到官虚

  • 剪烛

    唐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诗: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后以“剪烛”为促膝夜谈之典。清吴伟业《吴门遇刘雪舫》诗:“当时听其语,剪烛忘深更。”【词语剪烛】   汉语大

  • 孟母徙宅

    同“孟母择邻”。汉王充《论衡.率性》:“由此言之,迫近君子,而仁义之道数加于身,孟母之徙宅,盖得其验。”

  • 金人别汉

    同“铜人辞汉”。清赵翼《和友人洛阳怀古四首.芳林园》:“也如铜雀临漳起,遂使金人别汉来。”

  • 稷下徒

    《史记.田敬仲完世家》:“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,自如驺衍,淳于髠、田骈、接予、慎到、环渊之徒七十六人,皆赐列第为上大夫,不治而议论,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,且数百千人。”稷下,地名。在今山东省临淄县北,古

  • 平阳酒

    《汉书.曹参传》:“赐参爵列侯,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。”又:“至(萧)何且死,所推贤唯参。参代何为相国,举事无所变更……日夜饮酒。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,来者皆欲有言。至者,参辄饮以醇酒,度之欲

  • 案同梁举

    同“案举相当”。清赵怀玉《沁园春.次韵答归佩珊女史》词:“问几人修到,案同梁举,一灯吟处,花共江开。”

  • 西山日薄

    见“日薄西山”。宋·洪咨夔《风流子》:“世事几番新局面,看底欲高三著。况转首,~。”【词语西山日薄】  成语:西山日薄汉语大词典:西山日薄

  • 王陵戆

    《史记.高祖本纪》:“吕后曰:‘陛下百岁后,萧相国即死,令谁代之?’上曰:‘曹参可。’问其次,上曰:‘王陵可。然陵少戆,陈平可以助之。’”汉代王陵以耿直著称,被人称为“为人少文任气,好直言。”刘邦所谓